日前,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,依據古文化遺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石刻與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5個類別,此次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全省共有175處入圍擬推薦名單。中山市上榜的古鶴“樂善好施”牌坊、安堂林氏宗祠、雙美橋均屬古建筑類別,分別位于三鄉鎮、大涌鎮與小欖鎮。
欣賞中山的古建筑,就好比翻開了一部沉甸甸的史書。
古鶴“樂善好施”牌坊

古鶴村。(夏升權 /攝)
古鶴村里的“樂善好施”牌坊,建于清光緒八年(1882年),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,花崗石構筑,通高約8米。這塊牌坊大有來頭!正頂上高懸“圣旨”兩個大字,下面橫刻著“樂善好施”四字,是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的題詞和印章。它是清朝光緒八年,為表彰當地族人鄭有庸遵母命賑災的功績而建的,經過數百年的變遷,如今很難找到一座保存得如此完善的牌坊,值得一游哦!

“樂善好施”牌坊。(余兆宇/攝)

溫馨小提示:
地址:導航至中山市三鄉鎮“古鶴村”,“樂善好施”坊位于古鶴村古鶴下街49號正對面。
公交:213路到古鶴站下車步行230米。
安堂林氏宗祠

大涌的安堂林氏宗祠,也叫“雙桂堂”,建于1645年,距今已經有370多年的歷史,是安堂古村現存的祠堂中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一間。


雙桂堂精雕細刻的梁架。(文波/攝)
談及林氏宗祠,那就不得不說起好家風聞名的林氏族人了。安堂林氏在該村開族已有600多年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(1368年),先祖林玄興到此開荒。林氏族人一直重視家族傳承,不僅對先祖的習俗有所繼承,同時重視對子孫后代的教育。族內除了有“十德圖”記載先祖事跡以及昭示族人修身外,先祖還編寫了48字家規,教導族人如何為人處事。

雙桂堂宗祠堂內陳設。(文波/攝)

古訓古物、先祖畫像、對聯橫批、勞動器械......林氏宗祠處處播撒修身之道。
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,不僅書寫著姓氏的歷史淵源,也讓后人感受到他們變遷、發展的軌跡。
溫馨小提示:
地址:導航至“安堂村”。
公交:乘坐029路到安堂站下車。
雙美橋
雙美橋屬中山現存興建年代最早的石拱橋,位于小欖鎮新市社區藍田大街與永寧社區北村大街連接處,昔鄉人稱此橋為“一橋通兩欖”。明初洪武元年(1368年),朝廷在欖都(今小欖鎮) 香山寨舊址(今小欖永寧寨前)設香山司巡檢署,首位巡檢陳忠為溝通欖都大欖村與小欖村的陸路聯系,倡議修筑此單孔石拱橋。現今的雙美橋已成為小欖鎮水色匝上,獨特的景點之一。


溫馨小提示:
地址:小欖鎮新市社區藍田大街與永寧社區北村大街連接處。
公交:乘坐K13路到小欖城區客運中心站下車步行900米。
(原文刊登于公眾號“中山旅游”,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。如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系。)
責任編輯:李凌玉